新闻动态
秦岭—淮河沿线
不仅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
更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战略区块
而这个重要的战略区块中
徐州的地位尤为重要
它一度成为
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
所谓的徐州
既是一个地理概念
展开剩余93%也是一个具象化的城市
大禹划分九州时就有徐州(图源@网络)▼
说是地理概念,是因为无论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,还是两汉设置十三刺史部,都有一个行政区以徐州为名。
那么,作为地理概念的徐州大致位于何处,又涵盖哪些区域呢?
根据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: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淮、沂其乂,蒙、羽其艺,大野既猪,东原厎平。”
其范围大致在淮河以北、泰山以南、黄海以西,包括今江苏省北部、安徽省东北部及山东省南部一带。
徐州位置图(图源@探客纪/李北平制图)▼
可以说,如果将徐州视为一个地理概念,那么它所承载的文明史可追溯至五千年。
若将徐州视为一座具体的城市,其地盘虽较地理概念时大为缩小,却拥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——彭城,即西楚霸王项羽曾建都之地。相应地,这座城市的建城史也缩短至约2500年。
徐州数千年以来一直被视作四战之地。无论作为宏观地理或行政区域的徐州,还是作为实体城市的彭城,其地处“东襟淮海、西接中原、南屏江淮、北扼齐鲁”的战略要冲始终如一。尤其在秦统一六国后,秦始皇修筑的直道经行徐州一带,更使其成为连接苏、鲁、豫、皖四省的咽喉要地。
徐州市地图,请横屏观看(图源@探客纪/李北平制图 底图来源@天地图)▼
此外,由于徐州位于淮河和长江流域之间,水系发达,“汴泗交流,山岗四合”。依靠河道纵横的便利条件,让徐州拥有了可以依靠水运“接齐鲁之疆,通梁楚之道”的能力。
于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就有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夺霸主之位,开凿了运河邗沟。到了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,徐州更成为连接南北的“咽喉命脉所关,最为紧要”的河段。
根据史料记载到了明代,每年由徐州通过大运河北上的漕船约有12000艘,能够运送军队12万人左右,输送的漕米更是高达400万石。所以,让原本就处于陆路关键位置的徐州,进一步成为了“五省通衢”之地。
宋代徐州及其周边的水系图(图源@网络)▼
尽管进入近代后,更为高效的铁路运输对传统运河交通造成了巨大冲击,但徐州却并未像其他一些运河城镇那样就此衰落。相反,其军事与战略地位愈发凸显。
1911年,津浦铁路贯通徐州;1915年,陇海铁路也相继通车。这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,使徐州迅速崛起为新时代交通运输格局下的重要枢纽。
京沪高速与陇海线在此交错,如同徐州城跨越时空的影子(图源@交汇点新闻)▼
地理位置优越、交通发达的徐州,绝对可以称得上是“要兼水陆”。所以,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称徐州为“许(昌)、洛(阳)襟要”,只有夺取这里才能实现对完成争夺或者扼守中原地区军事部署。所以,无论是谁想要问鼎中原,就必须成功控扼徐州。
为了争夺徐州,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里爆发了无数的战争,仅仅根据历史的记载,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事就有1000多次,可以说每4年左右就会发生一场冲突。其中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,夏王朝时期的彭伯寿师师征西河之战,大概是徐州地区发生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战争。
由于围绕着徐州所发生了太多战事,所以自古就留下了“自古彭城列九州,龙争虎斗几千秋”的诗句。而且,在徐州地区发生的战事往往能够决定诸多王朝和政权的兴衰沉浮。
据统计,在徐州周边发生的战争中,规模较大的就有近400余次,产生重大影响的也有200余次。最为著名的包括,西楚霸王项羽袭破刘邦大军,李宗仁将军在台儿庄的大捷,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最为关键的战略决战“淮海战役”。
或许,正是因为徐州作为古战场经历了太多的战事,所以朱德元帅评价“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”。
徐州城的地形易守难攻,它三面有山,一面靠河(图源@网络)▼
徐州之所以在数千年的历史上,都是兵家必争之地,甚至流传着“九里山前古战场,牧童拾得旧刀枪”的说法,除了它是南北咽喉要地之外,或许从军事地理的角度也可以找到一个理想的答案。
面积近12000平方公里的徐州处于淮海平原,现在统辖2市(新沂、邳州)、3县(丰县、沛县、睢宁县)、5区(云龙、鼓楼、泉山、铜山、贾汪),周边有山地、丘陵和河流环抱。
航拍徐州电视塔地标(图源@摄图网)▼
其中,今日徐州市所在,即汉代以前称为彭城的军事要地,考古遗存表明,其夯筑城垣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西汉。
据史书记载,徐州城“皆垒石高四丈,列堑环之”,而且“大城之内有金城、东北小城、小城之西又有一城”。
徐州城市夜景(图源@图虫)
可以说,徐州的城墙以及拱卫在旁的小堡垒,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。再加上东翼、西翼、北翼三面全部被河流环抱,又为徐州增加了一道然水系屏障。
依托城墙、丘陵、水网所组成的防御体系,成为整个徐州与古豫州之间的门户。
在徐州与古兖州的交界之处,是伸延至此鲁南山地,或者也可以称为“鲁中南低山丘陵”。这些山脉和丘陵虽然海拔并不高,但还是由泰山、鲁山、沂山、蒙山等构了一道天然防线。尤其是在丘陵地区开阔的区域有10公里,不仅有利于通行,同时也有利于进行防守。
而徐州与古青州的交界处,则是沂山、蒙山以东由五莲山为主的“鲁东丘陵”,再加上流经此处的沂水和沭水,形成了山水环固的地势。作为防守一方,可以轻易切断徐州与青州的联系。
在整个徐州的南部,泗水汇入淮河,形成天然的防御水网。只需要控制淮阴、盱眙等关键节点,就可以抵御从南部的来犯之敌。
徐州九里山古战场(图源@交汇点新闻)▼
正是因为居于这样的关键位置,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北方而言,徐州“北守则瞰淮、泗”;对于富庶的江南财赋地区而言,“彭城之地,南守则略河南、山东”。
所以,到了南北朝时期,徐州就被称为兵家眼中的“北门锁钥,南国门户”。而到了明代,更是成为拱卫北京和南京的关键军事重镇。
所以,历朝历代都在徐州驻扎重兵。唐代这里设置了武宁军、感化军;五代十国时期则设立武宁节度使;宋朝则这里驻防着武卫军和奉化厢军;明朝的徐州卫和徐州左卫共有7个千户所,驻扎军队的数量达到10000余人。要知道,当时古代徐州全境的人口也不过20-30万左右,但是如此规模庞大的驻军,可见历朝历代对这里的重视。
江苏徐州窑湾古城新年风光(图源@摄图网)▼
其实,能有如此规模庞大的驻军,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,这里是一个适合展开战略决战的地方。
因为以徐州为中心,东临黄海,西接中原,北至泰山,南达淮河,拥有极为广阔的战场空间。而且这里水网密布,丘陵纵横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
但是,这里毕竟是平原地区,丘陵和山地海拔也多在100-200米左右,所以这里适合大兵团的展开及作战,尤其适合骑兵在这里冲突驰骋。
楚汉战争时,项羽于刘邦的彭城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近60余万,南北朝的盱眙之战时北魏也集结了数十万铁骑,抗战时期的徐州会战,中日双方更是先后投入了百万大军……
但徐州也有弱点,比如附近几个关键的防御一旦被突破,那么就会面临着无险可守的境地。如果不想失去徐州的控制权,就只能派出重兵集团进行战略决战。
徐州处于平原地区,适合大兵团作战(图源@网络)▼
在徐州地区,发达的水系网络构成了其军事价值的另一基石。密布的水道能够持续将后方支援的兵力与物资输送至此,再结合本地发达的农业生产,使得在此执行长期防御或军事对峙任务具备了坚实基础。
淮海战役便是这一优势的集中体现。
在这场持续数月的宏大决战中,解放军2野、3野两大主力与国民党军7个兵团及1个“绥靖区”在此激烈交锋,双方参战总兵力超过130万。
更重要的是,在广阔的水系与道路网络上,来自各解放区的543万支前民众,动用担架20.6万副、车辆88万辆、挑子30.5万副、牲畜76.7万头,向前线输送了超过1460万吨弹药与9.6亿斤粮食。
江苏徐州和平大桥地标建筑(图源@摄图网)▼
这套由“水陆联运+就地补给”构成的庞大后勤体系,正是战役能够持续进行并最终取胜的根本保障。
正如陈毅元帅所言: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!”而这“小车”奔跑的轨迹,正是深深烙印在徐州水网与沃土之上的。
或许正是因为徐州处于四战之地,成为历代兵家重点争夺的区域,使得这里民风彪悍,尚武者众多。所以,徐州以及周边地区,在中国古代曾先后出现过两大著名武人集团。
西汉初期的武人沛县集团,著名将领包括樊哙、周勃、王陵等人;明朝初期的淮泗武人集团,著名的将领包括徐达、常遇春、蓝玉等人。
江苏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(图源@摄图网)▼
数千年过去了,悠久的历史烽烟与民间尚武精神,在此交融沉淀,形成了独特的战争文化底蕴。遍布的古战场遗址与历代军事遗存,成为今天徐州发展战争主题文旅产业的独特资源。
与此同时,绵延的军事需求也催生了此地发达的采矿业与金属冶炼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徐州,煤矿与铁矿的开采、兵器的锻造从未停歇。
这一传统延续至近代,催生了现代工业的萌芽,为徐州奠定了坚实的制造根基。如今,这座城市正全力构建“6+4”先进制造业体系——在巩固食品加工、钢铁冶金、绿色化工、建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的同时,积极布局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、新能源、集成电路与ICT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、新材料、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。
如今的徐州依然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(图源@交汇点新闻)▼
曾经金戈铁马的沙场,如今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。
这座千年“四战之地”,再次站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。其贯通南北、连接东西的枢纽地位不仅未曾削弱,更因现代交通网络的完善而愈发重要。
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,但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坚韧与智慧,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从古战场到新战场,徐州始终在与时代的对话中寻找着自己的坐标,在文明的交汇处续写着新的传奇。
出品 | 探客纪
本文创作团队 | 千城记
撰文 | 苏鹏宇 编辑 | 闻静
设计 | 贾恩艳 制图 | 李北平
审校 | 小弘
封面及首图来源 @天地图@图虫
【参考资料】
1.《历代战争对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》,《中国矿业大学》学报2009年第一期,作者:钱程、韩宝平、唐娟
2.《军事卫所与基层社会:明代徐州卫的设置及其影响》,《黑龙江史志》2010年第5期,作者:胡梦飞、戚明建
3.《两宋两淮地区军事城镇防御机制与空间形态研究》,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,作者:何基铛
-END-
●本文为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,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。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未能识别作者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,感谢您的包容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普京与特朗普计划通电话
下一篇:没有了